染色

染色 在早期先人對於纖維物(紗線)的染色,多半是使用天然染料,也就是從植物的根、莖、或葉片之中萃取出色素,形成染料,然後染色,這樣的染色方式被稱為植物染。但基本上泰雅族是以染紗線為主,極少是織成布後才染色。 染色前把處理好的苧麻曬乾後(圖左),再將麻線煮白(圖中),從植物萃取染汁,加入水熬煮成染料,就可以開始進行染色。 接下來要介紹泰雅族人常用來染色的植物 洋蔥皮製成染汁需放進水煮進行3到4次,染出來是橘色 栗子殼也是放進水煮3到4次,染出來則是黃色 栗子殼 紅色則可以用薯榔,薯榔生長在高海拔,是一種山豬很愛挖的植物,薯榔切片用熱水煮,萃取出汁液,染出來的顏色是紅褐色的 福木用樹葉的部分,把樹葉切開,讓樹葉汁液能夠流出來,在水中煮製成染汁,染出來也是黃色 薑黃,薑黃是咖哩成份之一,是讓咖哩呈現金黃色澤的天然染料,染色時取薑黃的根莖部位放進水煮,染出來就是黃色 其他像是用咸豐草可以染成黃色、黃褐色或橄欖綠 用朱槿葉子可以染出綠色,朱槿的花曬乾則可以染出咖啡色 用金盞花染則可染成綠色 五倍子染出來則是灰色 月桃比較特別,他是一種染色後具有特殊香氣的染色材料,可以在不同季節染出紅褐色或墨綠色,如果在雨季所採的莖葉染出來的顏色會很淡。 如果要染成黑色就用泥巴,把線埋進泥巴裡放置大約3個月,拿出來就變成黑色了 染色都是用植物不可使用的部位,像是洋蔥只用洋蔥皮、粟子只用粟子殼,不會用果肉,因為可食用部位的顏色會容易褪色,但它們的皮不會。 染色步驟: 染色時,將素色麻線浸泡水後,取出後放入染料鍋內熬煮、取出浸泡於已加入媒染劑的鍋內讓媒染劑沾上麻線,再次取出放入染料鍋內熬煮。煮好後的麻線,洗淨晾乾,就是具有色彩的麻線了。 說明一下剛剛提到的媒染劑,草木染就是把植物中的色素染到織物上,但由於色素和織物之間沒有親和性,必需加入媒染劑使色素更好的「咬住」織物。 用不同的媒染劑染出來的效果會不一樣,鋁媒染染出的色彩明亮鮮艷,銅媒染表現為普遍的偏紅色調,鐵媒染則呈現出高級的菸灰色。 比起現在我們身上衣服鮮豔的顏色,植物染的顏色還是比較不那麼鮮豔一些,但先人用這些植物,將苧麻纖維製成的線染色,再用這些五顏六色的線織出美麗的布作為服飾,真的是很厲害的經驗與智慧的累積。